1820年,托馬斯·伯爾使用布拉默創造發明的液壓機和擠壓加工工藝來生產加工鉛管和鉛棒。由于生產廠家察覺他們還可以擠壓其他材料,這一加工工藝的使用得以進一步推廣。但是,他們還是繞開了鋁。這是因為,盡管鋁是一種極其豐富的資源,但它很少以純的形式被察覺,必須被提煉。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原鋁的提煉是困難和昂貴的。
這在1886年出現了改變,當時保羅·赫勞特和查爾斯·馬丁·霍爾(彼此獨立)開發了一種包含電解的熔煉工藝技術。這個過程,現在被稱為霍爾-赫勞特過程,使鋁更容易提煉。結果,鋁的成本急劇下降,它突然之間變成一種可行的擠壓原材料選擇。1888年,卡爾·約瑟夫·拜耳開發了拜耳法,這是一種將鋁礦提煉成氧化鋁(氧化鋁)的方法。這使得生產適合擠壓的鋁更加容易。這兩種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首臺擠壓機是1904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完工的。這影響了迅速發展的航空和汽車工業,他們發現擠壓鋁型材是非常有用的。隨后,1910年,瑞士的羅伯特·維克托·尼赫為鋁軋制機申請了專利。鋁箔卷板機首次允許制造商批量生產薄鋁箔。鋁箔在家庭中非常有用。
二戰之后,冷戰時間,美國和蘇聯將目光轉向了太空。蘇聯1957年發射的第 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I就是由鋁合金制成的。如今,制造商仍在為航天器組裝擠壓鋁合金。
如今,鋁型材擠壓制品和以前一樣在工業生產中有著極大的作用,在新能源、電源、光伏、風電、電焊機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為各種大功率器件解決散熱問題。